数字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 助力银行及集团企业稳健经营
企业在市场上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被定义为流动性风险。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活跃度越来越高,金融危机在世界层面的传递速度逐渐加快。最近发生的美国著名银行快速倒闭、国内银行机构因“信用风险”引发被接管、企业债券到期无法兑付等等事件,加深了广大客户和社会对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的流动性的担心。
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无论是对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或者是大型集团企业,都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处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包括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都纷纷重新计划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系统,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要求银行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和防范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生命线,其变化很可能引起流动性的风险令商业银行蒙受巨大损失。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问题为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性增强和期限错配等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多个方面存在结构性、管理性的流动性风险,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银行监管者及经营者高度重视:
风险防范主体错位:仅仅依靠外部监管部门来进行流动性风险防控,自身的风险防控机制较弱。在国家信用支撑下,商业银行养成了出现流动性危机后由政府出面来解决问题的恶习,而不是通过自身的解决办法来减缓流动性危机。
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商业银行的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的数量较多,不良资产的比例过高。银行对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工作不到位,是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另外,经济的下行趋势使得许多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效益降低,许多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银行债务,从而使得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诱发流动性风险。
存贷比依然偏高:过高的存贷比会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日常资金需求受到影响,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支付危机。虽然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基本都控制在警戒线 75%以下,但是都非常接近 75%,仍具有较高的存贷比隐藏着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资产形式单一:从银行资产结构上看,贷款依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形式。由于银行不能及时调动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用于弥补流动性缺口需求,其他形式的资产相对较少,资产形式趋于单一。同时,住房抵押贷款日益增多,住房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住房公积金和银行存款,银行吸收的存款一般期限较短,而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较长。短存长贷必然会增大银行流动性风险。
同业批发融资:在市场化利率挤压息差的空间、互联网金融理财分流存款资金的背景下,很多银行为了支持规模扩张、盈利增长而过度地参与同业金融业务,特别是许多中小银行将其作为增加资产和收入的重要途径,甚至引入期限极短的批发资金来支持贷款或应收款项类投资等非流动性资产。这样既增加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和流动性风险,也为潜在金融风险和市场恐慌在金融系统内的传染和扩散提供了更多渠道,容易触发系统流动性急剧收紧。
外部市场急剧变化: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加上全球经济持续不断下行,商业银行不断下调利率,使得人们改变了把资金存入银行的固有观念,从而将自己的资金转向一些新的理财和投资渠道,比如债券和股票市场,第三方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等,对银行存款的基础造成极大的冲击。存款基础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会加大流动性风险。
综上所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按流动性风险定义角度看,将主要是1)融资流动性风险:由于现金流入与流出期限错配,导致银行无法在不影响日常经营与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满足债务偿还流动性需求;2)市场流动性风险:由于市场缺乏流动性,商业银行无法以市场价格变现资产,或在变现资产时不得不接受较大的价格折扣。
而按照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目的分类:1)日间流动性风险:偏短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偏重于资金头寸的计量与管理,即衡量商业银行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头寸与适当的融资安排,以满足日间的支付需求。 2)结构性流动性风险管理:偏中长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偏重于流动性缺口的计量与管理,相比日间流动性管理更关注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防止因期限错配、融资来源过于集中而可能导致的未来流动性缺口扩大的风险。
集团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尽管实业企业集团不像银行或金融企业有冲击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但作为一个集团企业,其整体的流动性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子公司与集团流动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子公司流动性充裕,集团整体对抗流动性风险能力相应就更强。但实际经营中,集团内部各主体的流动性均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当子公司或集团本部出现暂时性流动性困难时,可通过调节内部资源来解决个体流动性风险;当集团主要业务板块或资金占比较高的子公司面临流动性困难,若不能及时处理应对,将对集团整体流动性风险造成较大影响。
其次,较强的融资能力在解决流动性风险争取时间和缓冲风险的“安全垫”。融资难易程度还取决于企业的特点,即在一定时期内的资金需求及其稳定性、债务发行的安排、 企业行业特点、自身财务状况、偿付能力、信用评级等因素。这些因素中有的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信用等级有关,有的则与其外部市场环境有关,若市场对其信用情况恶化,筹资成本将会更高,筹资难度将更大。因此,企业筹资的能力实际上是市场认可度与企业流动性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很多集团企业缺乏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的高效措施以及手段,与此同时财务部门针对流动性的风险问题方面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运用时的能力不够,导致其在进行管理时方法简单,通常都是根据传统的经验以及对于简单的日常头寸进行管控。没有应对可能会出现的流动性风险的解决措施,不能够建立一套适合企业集团财务流动性控制的管理方案或系统。
数字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及集团企业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企业稳健经营的基石。流动性风险管理较为复杂,引发流动性风险因素较多,银行或企业需通过构建数字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建立科学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流动性风险的 “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全方位流动性管理体系”,实现流动性的缺口管理、指标计量与预警、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与应急计划等管理手段,制定流动性相关管理办法与制度,出具流动性报告,满足监管要求和内部管理需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识别:通过从企业其它业务系统的数据源(ERP系统、财务系统、大数据平台、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获得数据。
计量和监测:通过参数配置,实现现金流计算、缺口计算、风险指标计算和限额管理,并进行情景模拟和流动性压力测试,分析压力情景下流动性缺口的变化情况。
报告和控制:将计算分析的结果按照设定的格式进行报表展示和披露,帮助管理人员和高管层分析、评估、管理、控制和缓释流动性风险。
通过数字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对企业不同类别的流动性风险实现管理,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监测、预警、控制、分析等能力:
融和科技 超级ERP—流动性风险管理
“超级ERP—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帮助金融机构和集团企业构建流动性风险的 “全方位管理体系”,实现流动性的缺口管理、指标计量与预警、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与应急计划等管理手段,制定流动性相关管理办法与制度,出具流动性报告,满足监管要求和内部管理需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国产信创的成功关键,融和科技“超级ERP—流动性风险管理”已经或正在帮助多家大型企业实践了数字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其中包括了多家大型银行企业。通过建设“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一体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推动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价值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助力企业管理的高质量发展。